今天给大家分享《爱的艺术》中的好句
◆ 爱是一种艺术吗?
>> 爱,还有需要学习的东西。
>>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
>> 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

◆ 爱的理论
>>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 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 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

>>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 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
>> 如果我爱另一个人,我感到与他或她很融洽,这是与作为他或她自己的他或她,而不是我需要使用的工具。很明显只有我独立了,只有我无须拐杖也无须支配和剥削任何人而立足和前进,尊重他或她才是有可能的
>> 爱是自由之子,决不是支配的产物
◆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 我之所以被爱,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因为我无以自助,因为我惹人喜欢,因为母亲需要我。
>> 我是我,所以被爱
>> 我不必为了被人爱而做任何事——母爱是无条件的,要我做的只是存在

>> 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罪孽
◆ 爱的对象
>>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 大多数人认为爱是对象由构成的,而不是由爱的能力构成的,因为人们看不到爱是一种活动、一种精神力量,才相信全部需要仅仅是找到合适的对象
>> 对孩子生存的肯定有两方面:一是对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另一方面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是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很美好。
>> 慈爱的母亲的责任是承担分离的愿望,并且在分离后继续慈爱
>> 人们常幻想新的爱情会不同于先前的爱情。迷惑人的性欲大大助长了这些幻想。
>> 一个重要因素——意志。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如果爱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那种永远互爱的诺言的基础。感情可生亦可灭
>> 这种信念假定:我有多爱我自己,我就有多不爱别人,自爱等于自私

>> 真正的爱意味着产生爱的能力,它蕴含着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它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动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所作的积极奋斗,它来源于爱的能力
>> “如果你爱自己,你也就会像爱自己那样爱每一个人,只要你爱自己多过爱他人,你便不会真正地爱自己。如果你同样地爱所有的人——包括自己,你便会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爱,这个人既是上帝,也是人。因此,这个人就是伟大正直的人
>> 像爱自己那样平等地爱其他所有人。
>> 人类只知最终真实的否定面,从不知其肯定
>> 人们不会把试图在思维中找到答案当作最终目的。思维只能把我们引向知识,而且是不能予以我们最终答案的知识
>能够把握世界的唯一途径最终不在于思维而在于行动——即实践
>>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