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思想周刊|善于运用数智技术开展党建工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15: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尹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线下线上全覆盖。探索智慧党建,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建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深度嵌入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行为范式。要主动适应数智化变革趋势,洞悉数智化与党建工作的互嵌耦合机理,强化顶层布局、技术助力、体系保障,推动党建工作迈向数智时代,实现“数智治理”,为党建工作注入数智“新引擎”。

强化顶层布局,筑牢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之“基”。以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需要整体布局、系统谋划,明确目标路径与重点任务,为党建工作注入强劲的“数智动能”。一是凝聚共识,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构建数智党建工作格局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政治上坚决维护、理论上充分认同、思想上深度信赖、行动上矢志追随,坚定数智化发展方向,建立与数智技术研发企业的精准对接机制,凝心聚力推动党建工作数智化转型与跃迁。通过沟通协调、合理调控与政策引导,明确各责任主体的权责范围,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其参与数智党建的内在动力。二是系统设计,构建协调层、执行层良性运转的运行架构。打造以各级党委、数智技术企业为共同体的协调层,明确组织架构,搭建交流平台,出台实施办法,系统推进数智党建一体化建设。各基层党支部、参与数智化党建工作的全体党员及企业工作人员为主要执行层,通过实施践行、方案落地确保数智党建有机运行。三是打造一体化的数智党建工作格局。基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构建“党组织+数智企业”资源共享、数据互联的整体性工作格局,在精准把脉科技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智党建底座,使数智技术更高质量地融入党建工作。

强化技术助力,筑牢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之“本”。数智技术为党建工作精准化、智能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提升党建工作效能的重要支撑。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党建工作,加快构建智慧党建新模式。一是依托智能算法做好数据精准挖掘与分析工作。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电子问卷采集党员对于党建工作全过程、全环节的需求和期待,以大数据智能研判和分析,实现需求识别由“人力统计”向“智慧感知”转变,需求分析由“传统摸排”向“深度挖掘”转变,进而实现工作模式由“条块化”向“一体化”进阶。将党员的创优争先、培养教育、实践服务等数据进行记录分析,综合线下活动、线上学习与浏览信息等数据,利用云计算定期生成“党员画像”,增强党员教育管理与监督的精准性。二是以数智技术迭代党建工作平台。以“智慧+”模式构建智慧服务平台,探索打造全局“一屏智控”、指令“一键智通”、执行“一链到底”的工作场景,以服务能力的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依托“数智分析”精准供给网络理论学习作品,整合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释放平台互补效应。注重形式融合,将视频、音频、文字、图像有机结合,可视化呈现奋斗历程中的故事、人物和数据。利用VR、3D技术建设数智党建教育场景,以“人物+场景”的极致仿真和“场景+体验”的沉浸式教学再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奋斗历程,实现“理论学习+文化传承”“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通过运用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有效增强党员教育、组织生活和党群服务的互动性、沉浸性和参与度,为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提供新方法和新路径。

完善保障体系,筑牢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之“盾”。以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离不开保障体系的支撑,只有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防护网,方能确保数智党建工作健康发展。一是以制度建构填补党建工作数智化中的制度缺口。科学制定数智党建规划,严格数据管理,明确数据采集、储存、传输和使用的规则,以及数据使用与公开的程序和权限,同步推进数智化流程与数智党建法治化进程,探索数智党建预警机制建设,以“监督闭环”兼顾效率与安全,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以队伍建设夯实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的人力支撑。打造党性强、水平高、业务精的数智党建管理队伍、数智党建维护队伍,基于数智技术赋能党建工作,打造专项教育培训体系,抓好队伍能力建设,实现政治能力与数智能力“双提升、双过硬”。各级党组织要牵头与数字企业、信息科技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题研修课程,将相应课时纳入各级党校培训方案、党员教育体系,探索开发数智党建模拟项目与课程。针对数智党建管理队伍,要注重通过培训实训提升数智素养、数智能力和数智党建管理水平,强化数据获取、处理、分析能力,创新和拓展数智技术应用场景与服务供给。同时,增强数智监管能力,守住党建工作各项数据安全底线,持续推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知识产权与用户交互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SKGH49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