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4月8日,广州市番禺区发布全市首个“空中的士”快速出行网络,用户通过小程序即可完成“点对点随时预约”,从番禺出发,半小时内即可“飞往”深圳、珠海等城市。
低空经济加持下的“湾区半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的同时,一场有关推进大湾区“政产学研金服用”的科技创新对话同步在广州展开交流。
当天,以“科技赋能湾区,聚势领航新程”为主题的“读懂中国”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湾区科技创新对话在广州·鹏瑞1号湾颂艺术中心举行,来自权威智库、政府部门、企业协会、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即使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增长放缓,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在2023年也超过了14万亿元。
这靠的是什么?就是创新。
在新技术的牵引下,比亚迪、小鹏汽车、大疆、亿航、极飞等一批批科技创新企业喷涌而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聚势腾飞。
未来已来,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沃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抓企业,尤其是千千万万代表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以这些企业为抓手,湾区经济的未来一定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得到很好发展。
依托制造业基础,以场景落地为发展链路
从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试飞成功,到英伟达宣布推出数据中心AI GPU的新一代产品,再到“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全球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正在迎来历史井喷点,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表示,第三次科技浪潮是以AI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技术进步,目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的加速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的乘数效应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当AI技术已成为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的底层基座时,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经济发展水平持续领先的粤港澳大湾区亦跑在前列。
今年以来,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硬核涌现:众擎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平地起身前空翻、乐聚机器人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集齐eVTOL“四证”的企业、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个电动车全域千伏架构……这里的科技创新正呈现空前密集活跃的态势。
在广州佳都集团副总裁、公共事务中心总经理丰硕看来,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离不开扎实的产业基础为AI技术的场景应用提供沃土。“大模型本身是一个技术,实际要落地应用的话,还是要具体到场景,大湾区制造业的发达为AI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比如佳都科技的AI技术可以应用在广州提供的自动驾驶场景,现在全国每三台工业机器人就有一台来自广东,在这当中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丰硕表示。
“全球最好的制造业基地就在大湾区。”从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多年的图灵新智算(广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同样表示,目前自动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终端设备的爆发会带来对海量算力的需求,最终都会聚焦在制造业上,大湾区拥有巨大的供应链基础,恰好可以承接科技创新的产业需求。
当前,广东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集聚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一组2024年的数据更能直观展示广东制造业的实力:新能源汽车产量361.78万辆,占全国1/4;民用无人机产量693.69万架,增速高达74.2%;工业机器人产量24.68万台(套),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得益于制造业家底“殷实”,广东加速打通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基座的场景落地转化链路,实现带动产业发展。4月9日,广东发布第一批“人工智能+”30个应用场景,比如工业领域涉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家电等10大细分行业,医疗领域涉及影像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门诊分诊、就医咨询等10大典型场景。
如今,不少科技型企业正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通过将AI技术深度融入研发、生产、服务等核心场景,有效驱动产业数智化转型进程。
有如探迹科技依托大数据与自研大模型构建企业数据库和知识图谱,通过AI精准匹配客户、语音交互指导故障处理;钛动科技聚焦跨境电商场景,利用AI分析赋能品牌出海,服务全国数万家企业实现智能化跨境营销,如网易游戏等;佳都科技以智慧交通为核心,通过产业投资与场景打造,推动AI与交通领域融合。
强化科技金融,重点支持新兴科技人才
得益于制造业基因形成的场景落地促进产业发展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科技创新的胜势还在于依托港澳,链接全球包括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大湾区人才流通网络正在形成。广东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关于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香港、澳门充分发挥国际自由港优势引才,广东以深厚的产业基础留才。
目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已连续5年位列第二,大湾区依托三地协同创新优势,形成强大人才虹吸效应,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孵化创新人才,同时以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力量,为湾区科创提供了核心动能。
今年以来,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出圈,将初创科技型企业的青年人才密度重要性推向热议焦点。业界普遍认为,高浓度年轻技术团队已成为早期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座的新兴产业生态会慢慢从之前的大型企业走入小而精简的科技型创新企业。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表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将逐渐从大型企业主导转向"小而精"的创新型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群体将成为核心驱动力,他们在毕业后5—10年的职业黄金期最具创新活力,不仅可能孵化突破性技术构想,更可能通过创业将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科技金融需重点支持这类新兴科技人才。
在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数字产业研究院院长吕本富看来,广东尤其是广州,不缺乏敢于创业创新的人才,但近年来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科技型企业并没有涌现太多,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现在开始就要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撒未来产业的“种子”。
近年来,广东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大资金支持。2024年广东出台省科技金融15条,省市出资建立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全省现有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超过1.2万只,居全国首位,基金规模2.47万亿元,居全国前列。省创新创业基金设置“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支持程度”“对科技创新企业支持程度”等指标,引导强化对早中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依托广东科技金融政策的精准浇灌和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省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加速成长。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2815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这些企业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形成突破性技术成果,持续将单点创新转化为产业集群竞争力。
“抓新质生产力表现为抓企业,尤其是千千万万代表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5000万个企业,其中真正能代表新质生产力新制造板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概有1%,即50万家,若如此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某个区域集聚,这个区域一定是科技创新基地。”黄奇帆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以这些企业为抓手,招商引资也罢,自我培养也罢,湾区经济的未来一定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得到很好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