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邑葡萄酒集团,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上市公司。普通消费者或许不了解富邑,但对该集团旗下的葡萄酒品牌“奔富”大多有所耳闻。
不久前,该集团董事长约翰•马伦带着一众董事局成员从全球各地“打飞的”抵沪,首次在中国召开例行董事会,商讨如何增资扩产,把首款产自中国的葡萄酒“奔富一号”向更多国家、地区推广。
以进口带动出口、深度融入中国制造,富邑的故事,正是无数扎根上海的外资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心城区黄浦,外资企业经济贡献占比常年保持在40%以上、外资盈利企业数占比连续三年全市第一。面对不确定性加剧的复杂形势,如何坚定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信心?
“十四五”以来,截至今年3月,黄浦区实到外资60.69亿美元,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50亿美元实到外资的工作目标。此外,黄浦区持续开展重点外资企业走访调研和外资相关课题研究,及时把握政策动向,始终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持续迭代政策,帮助更多外资企业实现“在中国、为全球”。
加码投资,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宁夏贺兰山东麓,位处北纬37度至39度。这里昼夜温差大、水热系数高、土壤通透性好,被视为我国最适宜栽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
去年12月,富邑集团在此收购了望月石酒庄,耗资1.3亿元。这是继多年前富邑将大中华总部落户“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后,继续加码投资中国的一次重要战略布局。

无独有偶,来自新加坡的星展集团也作出增资扩股的重要决策。不久前,其将所持星展证券股权比例由51%提升至91%,真金白银加码中国市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广阔的市场以及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政策信号都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长期发展的机遇。”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戈表示。
外部经济环境挑战加剧,外资企业缘何逆势而上、加码投资?
在黄浦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这背后显现出的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全球贸易政策不断变化,广大企业被巨大的不确定性裹挟,唯有“确定”的营商环境才能不断夯实企业信心。从黄浦利用外资工作20条到全市首个专门针对跨国公司股权投资的支持政策,黄浦区始终坚持以课题研究带动政策制定,及时迭代政策工具箱,不断匹配外企的现实需要。
诸多“首创”服务就此诞生。比如,“营商环境便利店”,整合金融、法律、人才等模块化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一站式响应。再如Show Dinner项目,既解决“演艺大世界”消费者看剧前用餐难题,也让更多外资品牌挖掘新商机。
“想要稳预期,营商环境整体服务效能提升、政策供给精准高效是关键,”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黄浦区依托区外资工作推进小组,建立健全区级外资统筹调度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街道及区属招商公司等各方力量,搭建外资议事协调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诉求,疏通业务渠道,找到增长新亮点。
调整链路,有活力就有机遇
“我们不怕困难挑战,害怕的是没有牢牢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走访调研中,黄浦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常能听到企业类似心声。
黄浦区外资企业以服务业为主。相较于制造业,其受到的冲击影响并非即时即刻显现,需以长周期观察。对部分规模较大的连锁品牌企业来说,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有调整才有活力,有活力就有更多机遇。

7-ELEVEN,目前在上海拥有335家便利店,每年计划增加100家门店。每开一家新店,要面临近百万元的固定支出,包括场地、设备、人员等。虽然门店规模上涨,但利润空间有限。面临复杂的外部挑战,该企业也将其视为调整供应链、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机遇。
“中国制造的供应链在品质上完全不输进口品牌,在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上海7-ELEVEN总经理黎家豪解释,其门店内的现磨咖啡机,3年前完全依赖进口,伴随国产咖啡机的技术创新升级,去年新开店时全部以国产设备替代。今年第二季度,其还计划开启新一轮增资,将评估建立鲜食工厂,以避免第三方代工造成的品质波动。
曾将保时捷品牌引入中国市场的捷成集团,不断丰富产品线,以多元战略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挑战。从椰子水“初代网红”Vita Coco到当下正火的宠物电商平Vetopia,捷成集团行政总裁孟爱峰表示,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机遇和潜力,将继续深耕上海,引入更多国际优质品牌,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全球贸易网络仍在流通,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于能否处理复杂难题,”黄浦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以物流行业举例,货物始终有流动需求,企业能否迅速调整、准备预案,决定着其能否找到业务新增长点。
在拓展新兴业务方面,不少外资企业对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需求较高。黄浦区也充分发挥区内专业服务业集聚优势,通过举办圆桌会、行业沙龙搭建合作平台,让更多外资企业高效对接专业服务机构,及时掌握全球市场风向变化,在战略调整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