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品味东坡词,洞悉人生,看透得失,世间又有几人能看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2 09:01:24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词,通篇都是议论和抒情。词中所表达的对尘世功名的疲倦和厌弃、对未来的迷惘和恐惧,在古代失意文人阶层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是苏轼此词却能在此之上,始终保持一种清醒而达观的自我审视,从理性的角度寻求心灵的解脱,这是非常可贵可敬的。

上阕首两句对仗工整,含义深刻,历来为人们所叹赏,也成为后世议论名利时最贴切的比拟。明代沈际飞认为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劝世作用,而实际上,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自我醒觉的一篇“经文”。所以,词中“算来著甚干忙”这个问句,所问的对象正是自己。这是一种经过深刻自我反思之后的自嘲式发问。

后面的“事皆”二句是从侧面解释“算来”一问,正因为命运已定,所以不必干忙。这种回答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种宿命论的“缺陷”,或许苏轼只是在面对人生莫名的巨大磨难时,无法找到更好的答案,只能以此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但平庸的人往往由“事皆前定”的观念流入到悲观、空无或者纯粹的享乐主义,而苏轼则能在命运已定之上,仍然挑战命运,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某种人生境界的追求。

“且趁”以下六句,是接着前面的疑问来思考一种解脱的办法,不过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整个社会认识水平的局限,古代诸多智者对此的回答往往也都是借酒行乐、疏狂弃世。苏轼这里的六句抒情或者是针对现实的,因为他在乌台诗案之后曾一度认为,是自己所写的文字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他曾慨叹“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一方面他不得不使自己闭口不言,可是另一方面耿直的天性又使得他不能不言,于是只能借酒浇愁,并借酒后疏狂、酒后失言为理由,躲避可能到来的灾祸。这是多么痛苦、悲愤的感情,又是一个多么可敬、可爱的形象!

下阕再把议论铺开一层,由“思量”一词领起,从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表达了对平静未来的追求。“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抵死说短论长”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短暂的生命被忧愁和苦难占去了一半的快乐,生命也在互相竭力的争论、倾轧中消磨殆尽。

风雨,这里是暗指政治风雨,是苏轼对此前生活的概括和反思,也是对自己的警醒。在否定这种人生之后,他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情状:对着清幽的夜风和皎洁的月亮,以满地铺开的青苔和草茵作为毯子,以四垂的云朵作为床帘,生活在一种贴近自然的环境下,领会人类最原始、最单纯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