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一城花信·谷雨】七十二候花信咏(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09:05:00    

七十二候花信咏(六)

□初国卿

【谷雨初候】 牡丹

金蕊霞英朝醉拥,檀心吐异袅芳容。

盛名国色谁倾眷,端是诗人李正封。

按:谷雨时节,鸣鸠拂羽,牡丹盛开,古谚有云:“谷雨三朝看牡丹。”故清顾禄《清嘉录》云:“牡丹花,俗呼谷雨花,以其在谷雨节开也。”牡丹之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言:“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说文》谓“牡,畜父也”,根生苗若得诸于父,乃有此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牡丹前史中无考,惟谢灵运始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从南朝谢灵运开始,世遂有牡丹一名,至唐时,其名方显,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所言:“自唐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此前,牡丹都是以“木芍药”称之。故宋人郑樵《通志略》云:“芍药着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芍药前加“木”字,正说明牡丹其株为灌木,花独生枝顶,或单瓣或重瓣,有粉、红、紫红、正红、鹅黄、淡绿诸色,皆怀清芬。唐以后,牡丹大贵,诗名亦益盛。据时人李浚《松窗杂录》记载:“明皇内殿赏牡丹,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首?奏云中书舍人李正封,其诗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帝谓杨贵妃曰:‘妆台前饮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可见也。’”由此牡丹遂有“国色天香”之称。至宋,牡丹声名更隆,张翊《花经》列牡丹为“一品九命”,花格最高。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彼时牡丹凡九十余种,以姚黄为第一。至明薛凤祥《亳州牡丹史》,则列牡丹品名二百六十余种。今日,牡丹仍为中国国花备选之一。名花之爱,宜乎众矣。

【谷雨二候】 荼蘼

翠拥柔条细蕊藏,素纱囊薄染衣香。

撩人春色知多少,不及荼蘼花事芳。

按:荼蘼,又写作酴醿、酴醾、酴釄,还称佛见笑、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雪缨络、白蔓君、雪梅墩等,即今天所见悬钩子蔷薇,或曰重瓣黄木香、空心泡,香水月季,大花白木香,为蔷薇科半常绿灌木。大花白木香为荼蘼正品,其株为木质藤本,青茎多刺,凡一叶皆具三枚小叶。花未绽时,常具三蕾,及盛开则二蕾委顿,一蕾独荣。花多雪白,亦见酒黄与火红,重瓣大朵,繁密如球,花蕊深藏,形态优雅,具淡淡清香。春末夏初盛开,花期较晚,故宋人王淇《春暮游小园》诗有“开到荼蘼花事了”之说,寓意花事终结与时光流逝。荼蘼一名初非花也,《说文解字》释“酴”字为“酒母也”。故宋代陈景沂《全芳备祖》云:“唐寒食宴,宰相用酴醿酒。酴醿本酒名,世以所开花颜色似之,故取为名。”宋时还以荼蘼花酿酒,具独有之芬芳。荼蘼在中国古代颇有名气,宋人张翊《花经》列为“一品九命”,与牡丹齐名,诚不虚也。

【谷雨三候】 楝花

又逢鶗鴂绕花飞,芳气流苏入翠微。

二十四番风底事,暮春无计暖罗衣。

按:楝花之名源于楝树。按宋罗愿《尔雅翼》之说,楝树“可以练,故名楝”。《说文解字》释“练,湅缯也”。意即楝树皮叶与果实中含有皂苷等天然清洁成分,古人将其煮水后用于洗涤衣物或清洁身体,有去污与杀菌之效。故晋人郭璞《山海经》注云:“楝,木名,子如脂,头白而黏,可以浣衣也。”楝花果实味苦,名苦楝子,民间故称其花为苦楝花。《尔雅翼》记之曰:“楝木,高丈余数,叶密如槐而尖,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其实如小铃,至熟则黄,俗谓之苦楝子,亦曰金铃子。”古时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节气二十四候,始于梅花,终在楝花。楝花过则立夏来,春光隐去,故诗人常以楝花寄托伤春之情。如清初柳如是《奉和陌上花》有:“陌上花开花信稀,楝花风暖飏罗衣。”楝花飞处,夏花始开也。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