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卫云培领到信用修复证明书。 图据新华日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信用这事也是同理,失信很容易,修复信用却很难。但江苏一对夫妇用了整整七年时间做到了。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法院发出了江苏首张“个人破产”信用修复证明书,获得者是一位农贸市场摊主卫云培。2012年,由于“发包”老板“失踪”,资金链断裂,承包工程的卫云培欠下了30多万元外债。2018年,他被两位工友起诉,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卫云培没有颓唐,也没有选择做“老赖”,决心和妻子一起去菜场摆摊偿还债款。今年1月27日,卫云培偿还了最后一笔欠款15838元,曾经沉甸甸压在头顶的阴霾彻底消散了。
对于卫云培夫妇来说,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是被他人坑了的结果,他们本身并无不诚信行为。但即使如此,他们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认命摆烂,而是坚定不移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还债之路,即使是摆摊,数年生活清贫,也不改其志,只是默默努力,直到还完所有欠债,恢复了个人信用和社会活力。他们的故事,很励志,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也很美!
当然,他们能够坚持七年,矢志不渝,也离不开良法善治的托底。因为负债原因能被社会公众所理解,也没有不良行为,所以法院依据试点的个人破产制度,认定他们符合“诚实而不幸”原则。不仅豁免部分债务,还豁免原本需要强制执行一辆二手面包车等物品,以及允许使用收款码等,能够保障老卫夫妻俩能进货经营和生活使用。这些都是好制度释放的善意,也是制度对个体的一种倾情守护。
如今,法院为卫云培夫妇发放的“个人破产”信用修复证明书,本质是制度善意与守护的一种现实延续。既是对卫云培夫妇多年努力还债的一个肯定与交代,也是在为他们的信用认可,并正式宣告他们是诚信履约的债务人。这意味着他们在信用层面重获新生。司法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尽显其中。卫云培现在的轻松惬意,还有那肆意爽朗的笑容,都是对这份证明书价值和意义的最生动注解。
法治社会、信用社会,信用修复不应该是一个“小众词”,而是为相关个体与公司赋予奋斗的新希望和动力。值得欣喜的是,当前信用修复正在变得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人本化。
前几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中明确,“信用中国”为信用修复申请统一受理渠道,信用修复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市场监管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也正式上线,“一键信用修复”照进现实。用刚性的制度、靠谱的平台,为每一个努力修复信用的人提供机会,这是法治的应有之义。
信用修复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社会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这所有的努力,守护的是诚实,崇尚的是奋斗,为的是让更多人让整个社会,都沐浴在“信用红利”中,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