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4月27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 通讯员 柳文斌 严志刚)四月的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木吐新绿,小草展嫩芽,河溪欢畅,湖水荡漾,展现出春回大地的新气象。“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群普通秋沙鸭循着春的气息,早早地来到太子山保护区大湾滩水库游弋嬉戏、觅食,给清寂的大自然带来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近日,该保护区新营保护站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在大湾滩水库拍摄到6只普通秋沙鸭及秋沙鸭组群,它们在水面上嬉戏,划出层层涟漪,回到岸边后,有的抖动着翅膀、用喙梳理着细密羽毛,有的则安静伫立,悄然张望,仿佛在享受这宁静时光。

普通秋沙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秋沙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54-68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千克。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而具绿色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头颈显得较为粗大。下颈、胸以及整个下体和体侧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镜,特征亦甚明显,容易鉴别。
普通秋沙鸭是水环境的“晴雨表”,偏好清澈、无污染且食物丰富的水域。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以及部分水生植物为食。它们生性机警,常在远离岸边的开阔水域活动,善于潜水和游泳,凭借敏锐的视觉和听觉来察觉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一旦有危险临近,便会迅速潜入水中躲避。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7万亩,区内分布有天然林、人工林、草原、高山草甸等植被类型,发源于保护区的18条河流以及自产水源汇聚而成的槐树关、大湾滩、药水等6座水库,吸引了众多水鸟繁衍栖息。
近年来,该保护区先后监测拍摄到黑鹳、鸬鹚、苍鹭、黑翅长脚鹬、白骨顶、绿头鸭、鸳鸯、赤麻鸭等水鸟。未来,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通过多种生态保护举措,持续改善环境,吸引更多“生态精灵”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