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在新中国建设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发展的见证,三线工业遗产不仅承载了社会主义初期的国家记忆,而且传承了新中国工业文明的基因。据统计,全国现存三线工业遗产设施超过2000处,其中60%以上分布于中西部乡村地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锚定乡村振兴总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由于地理空间的同一性,国家乡村振兴事业与三线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在广大乡村地区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景观。
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凸显了其活化利用的重要价值
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它首次大规模向中西部倾斜资源,构建了国家新的工业格局,重塑了国家安全态势,推动了东、中、西部经济社会融合与发展。大量工厂和科研单位的迁入及教育医疗配套发展,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留下了丰厚的社会与历史遗产。这些丰厚的遗产在改革开放后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中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源和宝贵经验。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也是实践方法。今天,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审视这一伟大工程,将三线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事业融合,不仅能破解三线建设资源闲置难题,而且通过产业重构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那么,推动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便是其时代价值的凸显。
三线工业遗产经济文化价值的重构是目标
三线工业遗产在资金技术、场地空间、物质设备、文化传承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所需条件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运用多元业态融合、创新开发模式、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将三线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激活三线工业遗产的经济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其内蕴的重要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线工业遗产空间地理格局,与乡村建设形成了特殊的优势。通过产业转型并结合乡村实际,激活空间商业价值,打造文创与艺术产业集聚区,将旧车间改造为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创市集,吸引艺术家入驻,形成“三线艺术区”;运用新技术,推动科技与创业孵化,利用大空间厂房打造科创园区,吸引新能源、无人机等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办公空间。建设特色商业综合体,改造生活区为怀旧主题商业街,开设复古咖啡馆、工业风酒店,提升乡村的经济效益。
文化价值的重构通过“保护+创新”“历史+未来”的双向融合,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使命融入乡村振兴事业。深入梳理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整理档案、口述史和实物资料,建立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并提炼“三线精神”的核心元素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结合,形成新的精神文化亮点。通过数智化多媒体技术和教科文组织平台,讲好“三线故事”,推动“三线精神”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逆境创新”的典型案例,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路径的创新是关键
三线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不断挖掘自身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依靠的是不断适应时代的、人民的需求和技术的赋能。数智化时代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路径的创新,如何既满足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又不失文化精髓和实质内涵,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疑科技元素的融入是三线建设遗产活化路径创新的新契机。运用低碳化改造技术,采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绿色技术改造旧厂房,为乡村产业振兴降低能耗;运用智慧化管理平台技术,搭建“三线遗产大数据平台”,将微生物修复治理技术融入遗产区与乡村土壤治理工作,实时监控客土壤安全风险,实现智能预警;运用3D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建立遗产数字孪生模型,永久保存空间与结构数据,同时运用VR/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建立虚拟档案馆,保存原生态记忆。
探索“工业遗产+现代农业”的跨界产业嫁接创新实践,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以遗产为核心,联动周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形成“遗产+研学+农产品+文创”链条;树立品牌共建与营销意识,跨区域联合打造凝结乡村和三线工业遗产的“中国三线遗产旅游带”,推出统一标识、通票制度和标准化服务,提升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
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保障制度是基础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保障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拓展,其基础性作用不断彰显。立法上,进一步推动三线遗产专项立法,形成多层级规划衔接的格局,将三线遗产保护纳入国家“十五五”文化保护、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确保政策连贯性。实践操作上,制定适宜融入乡村振兴事业的改造标准,出台专项保护条例并设立三线工业遗产修复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活化。通过固化的制度,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乡村参与”的合力,推进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三线工业遗产安全防护制度建设上,逐步设定商业开发强度阈值,建立三线工业遗产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回应公众“破坏性开发”质疑;成立专家委员会审核遗产区文化活动,防止娱乐化扭曲历史,形成动态评估与监管机制,建立遗产健康档案;针对山区三线工业遗产制定地质灾害预案(如滑坡、洪水),定期组织演练,加强三线工业遗产的安全防护。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保障制度,将乡村振兴事业与三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有序衔接,使两者相得益彰,良性互动。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陕南三线建设资源融入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编号:22JZ002)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