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消化内科门诊,常常能看到这样令人揪心的场景。45 岁的王先生,这位在金融领域叱咤风云的高管,此刻却满脸惊恐与难以置信,双手颤抖着紧握着那份肠癌诊断书。他声音发颤地问道:“医生,我每年都按时体检,各项指标也都正常,怎么一下子就到晚期了呢?” 谁能想到,这位看起来精力充沛的职场精英,此前连续三年都拒绝了胃肠镜检查。直到三个月前,他发现自己便血,起初还以为是小毛病,没太在意。可便血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这才慌了神来到医院。这次肠镜检查,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在他的肠道里竟盘踞着 7 枚息肉,更糟糕的是,其中 2 枚已经发生了癌变。

在如今的社会,结直肠癌正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 “杀手”。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 10 年里,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如同坐上了火箭,直线上升了近 50%。而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事实是,超过 90% 的结直肠癌,追根溯源,竟是由肠息肉一步步癌变而来。更可怕的是,80% 的肠息肉患者在早期根本没有任何症状,就像身体里藏了一颗无声的 “定时炸弹”,悄无声息地等待着爆发,直到癌变扩散,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认识肠息肉:肠道里的 “隐形危机”
肠息肉,这个看似陌生又神秘的存在,其实在人群中并不罕见。从全球消化病学的统计数据来看,30 岁以上的人群里,肠息肉的检出率达到了 25%。而当年龄超过 50 岁,这个数字更是飙升到 40%。我国最新的癌情数据也不容乐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 4.2% 的速度递增,并且 90% 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挽回的阶段。这些小小的肠道赘生物,就如同埋藏在消化道里的 “生物地雷”,随时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冲击。

肠息肉分型图谱
肠息肉并非单一的病症,它有着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息肉,癌变风险也大不相同。
腺瘤性息肉(癌变主力)
管状腺瘤:这种腺瘤的癌变率相对较低,大概在 5% 左右。它就像肠道里悄悄生长的一个小疙瘩,虽然癌变可能性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绒毛状腺瘤:可就危险多了,它的癌变率高达 40%。绒毛状腺瘤的形态就像绒毛一样,在肠道里肆意生长,大大增加了癌变的风险。
混合型腺瘤:它兼具了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特点,癌变率也达到了 22%。
非肿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它是肠道受到炎症刺激后产生的 “产物”。就好比肠道黏膜被炎症折腾得 “生气” 了,长出了这么个东西来。不过,它一般癌变的可能性较小。
增生性息肉:这是肠黏膜过度修复的结果。肠道黏膜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小心 “用力过猛”,就形成了增生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这类息肉和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病史,那就要格外留意了。
临床数据还显示,直径大于 2cm 的腺瘤性息肉,5 年的癌变风险能达到 35%。要是息肉还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那情况就更严峻了,1 年内的癌变率突破 5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肠息肉虽然初期可能不起眼,但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癌变的风险就会急剧上升。
肠息肉的 “真凶”:不良习惯在肠道 “埋雷”
肠息肉的出现并非偶然,很多时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给肠道埋下了隐患。
高脂高盐饮食:肠道的 “慢性毒药”
红肉与加工肉:你是不是每天都离不开红肉,像牛肉、猪肉,或者热衷于吃加工肉,比如香肠、腊肉?如果是,那可要小心了。研究表明,每天摄入 100 克红肉或者 50 克加工肉,结直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15% - 20%。这些肉类在肠道里经过消化分解,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长期积累,就会对肠道健康造成损害。
低纤维饮食:膳食纤维就像肠道的 “清洁工”,能帮助粪便顺利排出体外。但如果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粪便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就会延长,那些致癌物质就有更多机会接触肠壁,增加了肠息肉甚至肠癌的发病风险。

酒精与肥胖:酒精进入人体后,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就像一把小刀,在肠道黏膜上划出道道伤痕。而肥胖人群,肠道的代谢环境也会发生改变,肠息肉的风险会增加 30%。
久坐与缺乏运动:肠道的 “懒癌催化剂”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长时间久坐不动。每天久坐超过 6 小时的人,结直肠癌的风险比经常活动的人要高 30%。这是因为运动不足会让肠道蠕动变得缓慢,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毒素堆积,从而增加了息肉形成的概率。想象一下,肠道就像一条传送带,正常情况下快速运转,能及时清理垃圾,可一旦转速变慢,垃圾就会越堆越多。
炎症与感染:肠道的 “隐形推手”
慢性炎症: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患者,他们的肠道一直处于炎症状态,肠息肉和癌变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侵蚀,就容易发生病变,长出息肉。
幽门螺杆菌:部分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虽然主要活跃在胃部,但它可能通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间接促进肠息肉的形成。它就像一个 “捣乱分子”,搅乱了身体的正常免疫平衡,给肠息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其他危险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年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50 岁以后,人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衰退,肠息肉的发病率也会陡然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代谢紊乱,肠息肉的风险会增加 25%。还有吸烟史的人,吸烟者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 1.5 倍。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干扰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增加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身体发出的七道警报:别让小信号被忽视
肠息肉在早期虽然可能悄无声息,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醒我们。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超 2 周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排便习惯突然发生了改变,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而且这种情况持续超过 2 周,那可就要警惕了。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排便应该是相对规律的,一旦出现这种异常,很可能是肠道出了问题,其中就包括肠息肉的可能。
便血警报:暗红色血液混于粪便
便血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里的便血可不是简单的肛门出血,而是暗红色的血液和粪便混合在一起。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是上火或者痔疮,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因为这很可能是肠息肉甚至肠癌的症状。

腹痛密码:左下腹隐痛或绞痛
左下腹出现隐痛或者绞痛,也可能是肠息肉在作祟。肠道在蠕动过程中,息肉可能会刺激肠壁,引起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会时不时地出现,给身体敲响警钟。
黏液便信号:粪便表面附着蛋清样物质
当你发现粪便表面附着有蛋清样的黏液时,也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分泌过多黏液导致的,而肠息肉就是刺激源之一。
里急后重感:排便后仍有便意
里急后重感,就是总感觉排便不尽,刚上完厕所又有便意。这种感觉会让人十分难受,而它的出现,很可能与肠息肉有关。息肉占据了肠道的空间,影响了正常的排便感觉。

贫血征兆:无原因乏力、面色苍白
如果没有其他明显原因,却突然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也要考虑肠道问题。肠息肉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身体失血过多,从而引发贫血。
体重下降:半年内减轻 5% 以上
在没有刻意节食或者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如果半年内体重减轻了 5% 以上,那就要小心了。肠道疾病可能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体重下降,肠息肉也不例外。
不过,需要特别提醒的是,30% 的肠息肉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不能仅仅依靠身体信号来判断是否有肠息肉,定期肠镜检查才是发现肠息肉的金标准。
防癌于未然:打响 “肠道健康保卫战”
既然知道了肠息肉的危害以及它的成因,那我们该如何预防呢?下面就给大家提供一份 “肠道健康保卫战” 指南。

一级预防:切断息肉形成路径
饮食调整
多吃膳食纤维:每天保证摄入 25 - 30 克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就像肠道的 “小卫士”,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有害物质。全谷物、蔬菜、水果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比如燕麦片、西兰花、苹果等。
减少红肉与加工肉:每周红肉的摄入最好不要超过 500 克,同时尽量避免加工肉。可以选择一些白肉,如鸡肉、鱼肉等,它们相对更健康。
补充钙与维生素 D:研究发现,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 D,可能有助于降低腺瘤性息肉的风险。牛奶、豆制品富含钙,而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 D 的好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每天运动 30 分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游泳等。运动能让肠道动起来,加速新陈代谢,减少毒素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肠道健康危害极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戒烟虽然不容易,但为了健康,一定要下定决心。
控制体重:保持 BMI 在 18.5 - 24.9 之间。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有效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二级预防:揪出息肉,阻断癌变
肠镜筛查
黄金标准筛查年龄:普通人群从 45 岁开始,每 10 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这就像给肠道做一次全面的 “体检”,能及时发现息肉。
高危人群:如果有家族史、息肉史等高危因素,40 岁或者更早就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而且检查间隔要缩短至 1 - 3 年。这些高危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定期检查。
其他筛查手段:粪便潜血试验(FIT)或粪便 DNA 检测(如 Cologuar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工具。但如果这些筛查结果有异常,还是需要进一步做肠镜检查来确诊。
高危人群重点关注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或息肉的人,以及本人有肠道炎症性疾病、腺瘤性息肉史的人,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高危人群。这些人要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定期进行检查。

三级预防:科学切除,长期随访
内镜下切除:安全高效
大多数肠息肉可以通过肠镜直接切除,比如高频电切术。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就像给肠道做了一次 “微创手术”,能把息肉这个 “小麻烦” 轻松解决掉。
术后管理
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随访计划非常重要。小于 1 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可以 3 - 5 年复查一次。腺瘤性息肉或有绒毛状成分的息肉,1 - 3 年复查。如果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 个月 - 1 年就要复查。
警惕复发
息肉切除后并不是一劳永逸,它的复发率大约在 20% - 30%。所以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的随访建议,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复发的息肉。
有哪些治疗手段?
内镜下微创切除
热活检钳凝除:对于小于 5mm 的息肉,热活检钳凝除是首选方法。它就像一把精准的 “小镊子”,能轻松将小息肉去除。
圈套器电切:6 - 9mm 的息肉,圈套器电切是标准治疗方案。通过圈套器将息肉套住,然后用电切的方式将其切除。
EMR/ESD 技术:如果是大于 2cm 的广基息肉,EMR/ESD 技术能进行精准剥离。这两种技术就像高超的 “外科医生”,在肠镜下对息肉进行精细操作。

腹腔镜手术
当息肉密集分布或者怀疑有恶变时,腹腔镜手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的创伤小,恢复快,而且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 5 年生存率和开腹手术相当。
药物预防复发
NSAIDs: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腺瘤复发率 30%。不过,使用药物预防复发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钙剂补充:每天补充 1200mg 钙,可能减少新发息肉。钙就像肠道的 “守护者”,对预防息肉有一定作用。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脂,还能抑制息肉生长。它在保护心血管的同时,也给肠道健康带来了好处。
记住:一颗息肉从出现到癌变,可能需要十年时间。但一次肠镜检查,却有可能让你避免一场生死劫。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