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我的风筝记忆丨鲍红星:忙趁东风放纸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8:38:00    

如今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其实在现今的城里,一年四季都有在广场、公园里放风筝的人。现在的风筝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样式、种类,都比以往更为先进了,尤其是有一种带夜光的风筝,晚上放飞于空中,在夜幕的映衬下闪闪发亮,更显绚丽和酷炫。然而,我仍旧怀念儿时在乡下放风筝的情景,“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人高鼎《村居》里的这句诗,生动描绘了儿童对放风筝的无限喜爱。

春天的田野上,孩子们牵着风筝线边跑边回头看,身后的大人托举着风筝,然后轻轻一送,风筝在绳索的牵引下,缓缓升起,起初不免有些左右摇摆,但很快就稳稳地飘在天空中。蔚蓝的天空中,鲇鱼风筝的尾巴呼啦啦地摆动,蝴蝶风筝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老鹰风筝的哨子欢快地鸣叫。有时,两个风筝在天空中相互追逐嬉戏,有时则会缠绕在一起。这样一幅儿童时代放风筝的画面,怎能不让人留恋和怀想?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天麦苗返青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扎制风筝、放飞风筝。那时的风筝,大多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很少有人会去买。风筝的种类和样式丰富多样,有蝴蝶、燕子、老鹰、蜈蚣、鲇鱼、八角、瓦片等。孩子们每天下午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大人们出来放风筝,无论大人是否有空。

村后的麦田是放风筝的好场所,大人们总会先嘱咐孩子们要爱护返青的麦苗,然后在放风筝前,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往空中一扬,试试风力的大小和风向,因为风筝是逆风而起的,要选好角度。放风筝时,通常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前面牵线,一人在后面托举,当然也有一个人放的。有时候风过于大了,风筝会在天空中打转,这时人们就会在风筝的尾巴上捆上一缕麦苗,这样风筝就能稳稳地起飞了。风筝起飞时,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总是摇摇摆摆,有的甚至翻跟头朝下俯冲。但只要掌握好手中的线,该拉紧时拉紧,该放线时放线,风筝慢慢就会稳当起来。

我小时候曾见五哥在后园的木工房里做了一只青蛙风筝,圆圆的肚子、鼓鼓的眼睛、鲜艳的色彩,漂亮极了。五哥为了做这只风筝,费了不少心思。风筝的骨架是用家里旧竹帘上的竹篾扎的,上面糊上毛头纸,再用三哥画画用的水彩涂上好看的颜色。然而,这只形态逼真的青蛙风筝虽然好看,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没能起飞,后来就一直挂在后园木工房的墙上,成了样品。

关于风筝的来历,古书上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因此,后来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而现在,我们无论风筝是否能发出声音,都统称为风筝。

在草长莺飞的春天,放风筝能让人心境开阔、心情愉悦,是最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项活动。然而,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风筝》中却说,他对于放风筝“是向来不爱,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以为是没有出息的小孩子的所做的玩艺。”甚至把他弟弟做的一只蝴蝶风筝的骨架手折脚踏弄坏了。但当他多年之后明白一些事理后,又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愧疚,想对弟弟进行补偿:“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弟弟却以“有过这样的事么?”的惊异和笑容回应他,让鲁迅先生的愧疚之情始终难以释怀。

记得我初学写诗时,曾以《鹰的风筝》为题仿写了一首十四行诗,其中有这么几句:“在黄昏的寂静的旷野中/盘旋着一只鹰的风筝/飘飘荡荡的好不悠闲/春风的秋千无比轻盈/那牵着的绳索开始紧绷紧绷/春风的秋千不再轻盈/你又忽地从地平线上腾起/经历了磨炼又飘荡在空中。”

的确,在春天生机勃勃的田野里,放飞风筝,也是放飞一种心情。在那无垠的湛蓝天空中,在与大自然的充分交融中,寄托着我们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会,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在潍坊工作的侄女每年都邀请我去观看,但无奈每次都因工作繁忙未能如愿。当我写下这篇文章后,那些关于放风筝的美好回忆又涌上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供电中心 鲍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