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17日晋祠难老泉实现复流后,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一盛况。
“游客1:我是从北京专程来看难老泉的,我来了看以后确实感觉到很震撼。
游客2:这水就感觉它很清澈,觉得我们山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难老泉是三晋历史名泉,名字寓意泉水长流不绝。然而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难老泉却一度断流。

统计显示,自1994年断流后,难老泉水位不断下降,直到2008年跌至最低时,低于泉口27.76米。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保护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杨锁林:
“泉域的水均衡系统被打破,主要原因是工农业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采煤漏水以及长期的降水偏枯,造成了入渗补给减少。最终呢,造成泉水断流。”
从那时起,太原市开始下大力气修复晋祠泉域生态系统。相继关停了200多座煤矿、2000多家高耗水企业,对留在泉域内、涉及保护区的煤矿则实施保水开采,大幅减少了煤矿排水水量。这一系列组合拳使得地下水在太原总供水量中的比例从83.5%下降到25.8%。太原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水资源科科长张雪梅:
“岩溶大泉保护修复和地下水超采治理,(背后)是我们用水结构的根本转变,用水理念的改变。”

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做加法。太原市通过抬升汾河二库蓄水位,加大了地层入渗对泉域的补给量;通过大规模绿化荒山,不断涵养晋祠泉域地下水资源。一系列综合措施下,晋祠泉域的自然生态循环得以重建,难老泉水位持续回升,自然出流天数快速增加,2023年出流133天,2024年出流273天。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
“山西省委、省政府久久为功,推动晋祠泉实现复流,是因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23年5月,难老泉首次出流。今年1月17日,难老泉重现喷涌。截至3月底,监测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2米,创复流以来新高。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
“我们积极配合水利部门,每天都在做难老泉水流、水量大小的监测,同时对水温,还有水质也在做监测工作。”
今年以来,晋祠附近农田里的多处泉眼也重新开始涌流,当地农民对恢复种植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信心满满。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村民王喜福:
“现在又有了水了,在我们这片黑土地上,灌溉上难老泉的水长出来的那个米,那才叫个香了。”记者郝晓彦报道 图片来源:黄河Plus
来源:山西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