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崇雪利
浙产剧《我的后半生》正在CCTV8黄金档热播,由黄澜任制作人,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等人主演,该剧以轻喜剧的形式解构了传统老年叙事中“孤寡悲情”的刻板框架,试图在欢声笑语中重塑老年群体的情感主体性。
剧情讲述了退休的文学系教授沈卓然发妻去世,在老友的鼓励下开启了相亲之旅。他先后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护士长、精神共鸣的女科学家、强势直爽的工会主任、酷似发妻的“女神”,这四位相亲对象不同程度地代表着物质需求、健康焦虑、精神自由与替代依恋,在这个过程中,沈教授的家人和好友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帮助,他们共同构建了一场多元化的情感图景。
去悲情化的情感书写
《我的后半生》以轻喜剧为叙事基调,将丧偶、孤独、疾病等严肃议题融入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中。
剧集开篇即以一场荒诞的葬礼奠定基调:发妻静敏的追思会上,亲家母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一曲《最炫名族风》回荡在礼堂,打破了肃穆的氛围。最终沈卓然悲痛过度晕倒,众人手忙脚乱,这场葬礼最终以人群中一声中气十足的“先救活人”结束。看似“闹剧”般的处理方式不仅消解了死亡的仪式感,更暗示了生命与终结之间的精神哲学。

在沈卓然的相亲之旅中,剧集通过生活化的细节展现出老年情感的浪漫与温情。
连护士长对沈教授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沈教授对连护士长母子的关心爱护,展现了老年情感中务实而温暖的一面。
沈卓然与女科学家聂娟娟的交往,以昆曲和文学为纽带,长长的电话线连接起两人的心,展现了老年知识分子对精神共鸣的追求。
聂老师因癌症复发不告而别的情节,避免了苦情化的煽情,又通过“无声的告别”传递了生命无常的哲思。
还未出场的乐水珊因酷似亡妻成为情感替代品的设计,则通过“替身”符号探讨了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
代际伦理的镜像翻转
剧中沈卓然教授的家人好友对其情感选择的干预,构成了中国式家庭伦理的微型试验场。女儿沈黛以“背叛母亲”为由激烈反对父亲再婚,甚至以断绝关系相逼;儿子沈青儿媳刘丽娜却暗中支持公公追求新生活。两种态度的对立,折射出代际观念在传统孝道与现代个人主义之间的撕裂。
沈黛的愤怒本质上源于对“父亲”符号的固化认知:子女往往将父母视为需要被“赡养”的客体,而非拥有自主意志的个体。这与传统家庭叙事中父母对子女的“掌控”形成了巧妙的对照,编剧也通过沈黛的释然实现了代际伦理与个体冲突的和解。

剧集以幽默荒诞的形式展开,在欢声笑语之中完成了对代际伦理的探讨。儿媳刘丽娜与妈妈孙宝琴承包了剧中的大部分笑点,孙宝琴号召自己的广场舞姐妹为亲家公安排相亲,丽娜则甚至亲自上阵替公公相亲,让观众看到老年人的情感选择不仅要关注自身,还要考虑许多现实因素。
沈卓然的好友苟秉强与丁穆,一个时髦外向、心态年轻;一个性格沉稳、为人仗义。两人的感情状态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黄昏恋”与“原配党”的鲜明对照,展现出不同人生境遇下的酸甜苦辣。
社会议题的“轻着陆”
剧集以相亲为叙事载体,巧妙承载了老龄化社会的多重命题。
连护士长的物质需求折射出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聂老师的精神共鸣诉求暗喻着知识女性的晚年困境,工会主任的强势直爽则暴露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这些人物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当代老年人面临的普遍性生存困境。
这些设计并未陷入苦情说教,而是通过错位幽默引发观众反思:老年人在开启新的情感生活时,看似掌握主动权,实则始终被子女期待、衰老焦虑、从一而终观念等社会规与身体局限所围困。
这种“轻着陆”策略,事实上与“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剧中对“财产归属”“生命终结”“婚姻状态”“生活态度”等议题的处理,既不回避矛盾,又不失温情。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自然流露,完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和反思。剧中充满烟火气的桥段,既呈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制度缺失,也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自愈的民间智慧。

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的后半生》的创作具有独特意义。它不再将老年人视为需要社会关怀的"他者",而是作为拥有完整情感需求的"主体"进行艺术呈现。
退休的沈卓然教授并没有沉湎于逝去的伤怀,而是不断地在一系列新的情感经验与生活经验中学习和成长,刻画出老年群体在新时代的精神觉醒。
目前,该剧已经播出近半,连护士长悄然退出沈教授的生活,科学家聂老师和沈教授在夜空下关于昆曲、繁星和生命意义的交流触动着观众的心弦,还未出场的工会主任和“发妻替代”又会和沈卓然一起谱写出怎样的情感旋律,值得我们继续观望。
(作者: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24级研究生 崇雪利)
(图片源于剧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